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页 > 正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医工交叉分会场:共谋医学与工程融合新篇章

作者: 时间:2025-07-23 点击数:

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医工交叉分会场共谋医学与工程融合新篇章

 

2025年7月19日下午,“中医药和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医工交叉分论坛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东垣楼A303成功举办。生物医学工程分论坛以“智汇医工融创未来”为主题,由医学信息工程学院承办。校党委副书记艾邸出席会议并致辞,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魏本征主持会议。

本次论坛由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同济大学张海军教授作主旨报告。来自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德达医养健康集团、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山东云川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青年骨干教师等近百人线下线上参会,共同探讨医工交叉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创新实践。

 

艾邸代表学校对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在致辞中表示,学校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药院校,始终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己任。本次活动既是对新时代医学与工程学深度融合的积极响应,也是学校践行“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她指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作为打通中医药现代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支点,从中医脉诊智能化设备研发,到中西医结合影像分析系统应用,再到即将签约揭牌的创新实践基地和智慧中医联合实验室,学校始终坚信唯有让传统中医药智慧与现代工程技术同频共振,才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医力量”。学校将持续完善博士后培养机制,搭建更广阔的校企合作平台。

 

活动特邀张海军教授作主旨报告。他以《基于临床科学问题的医工交叉与转化研究》为题,分享了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丰硕成果,包括血管通路智能导航、超声控释辅助药物释放、基于锌合金的可降解心脏支架以及无线心脏起搏器的优化研究等。张教授结合个人经历分析了我国科研转化现状呼吁加强对博士后及青年教师的支持,尤其在职业过渡期提供更多项目和平台资源。报告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为与会者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视角。报告结束后,魏本征院长为张教授颁发感谢状,表彰其为学术交流作出的贡献。

 

创新实践基地和智慧中医联合实验室的签约揭牌仪式由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生慧老师主持,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医学信息学院与德达医养健康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创新实践基地,以及与山东云川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的落成。

 

学术报告环节由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张焕和蔡肖红老师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与研究热点,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报告。山东中医药大学兰天副教授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赋能中西医结合基础探究》为题,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包括细胞分析、中药筛选、针刺及艾灸研究等,多方位展现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博士后吴浩老师聚焦中医脉诊智能化,分享了《基于系统辨证脉学的中医脉诊智能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报告基于系统辩证脉学的中医脉诊智能化研究,从脉诊设备现状、中医理论基础、脉象可视化及智能化诊断等方面展开,引起了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王苹苹老师以《中西医结合脊柱影像智能分析》为题,分享了其在中西医结合脊柱影像学智能分析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脊柱影像智能化分析与诊断技术、脊柱相关疾病中医证型与脊柱影像特征关系。此外,王老师还全方位探讨了当前该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王老师表示,人工智能发展为中医传承创新带来契机,二者融合形成中医人工智能学科,对于构建人机协同健康体系意义重大。

 

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李翔老师围绕《医学影像智能分析与辅助诊断实践》的专题报告,分享了医学影像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现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面临的问题、人工智能在脑影像和膀胱影像智能分析中的应用等。从研究背景的阐述到关键技术的突破,再到实际应用案例的展示,报告内容丰富全面,为在场的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刘璐老师以《整合动态PK-PD模型策略的红参-麦冬抗肺癌药效物质研究》为题,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中药药效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详实的数据案例,让参会者们对该领域的前沿动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报告中提及的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引发了现场听众的浓厚兴趣

 

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才项目管理科科长李磊老师作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才引育政策专题宣讲》。他详细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引进、培养和支持方面的政策措施,强调学校致力于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助力他们在医工交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魏本征院长向所有与会致谢,并期待未来继续携手探索医工交叉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创新应用。此次交流活动不仅为医工交叉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还通过校企合作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新动力。山东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部、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济齐路295号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25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