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念安康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简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2.赛龙舟|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湖南湖北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还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寓意。苏州的赛龙舟,据考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骨,而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广西地区是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福州则是纪念闽王王审知。
“慢追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在“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