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纪念中国国医节91周年

作者: 时间:2020-03-17 点击数:

纪念中国国医节91周年

对于国医节三个字你是否感觉到了陌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它的由来是什么?

国医节的由来

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

1929年3月17日,无数爱国人士支持中医界,提出了“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于死命”,“反对卫生部取缔中医的决议案”等声援口号,议案最终未被采纳。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现代中医药文化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从古至今,名医辈出,在中华大地这篇土地上出现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时珍、葛洪等大家。他们的著作包括《扁鹊内经》、《外经》、《伤感杂病论》、《针灸甲乙经》、《温热论》、《千金方》、《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湿热条辨》等等。这些著作,对后世乃至现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

当代中医药也在不断发展,中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就是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的灵感。屠呦呦在演讲中提及:“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就此,研制出了救治数百万感染疟疾患者的“青蒿素”。

她研制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并成功入围“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名单,与爱因斯坦并列。可见中医药文化里的博大精深!

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2月25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并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的严峻斗争中,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运用,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不是西方标准定义的科学,更不仅仅是治病的技术。它既是形而上之道,无形无相,通天达地;又是形而下之器,有形有象,医病救人,同时也是一种渗透于东方世俗生活的文化、哲学、艺术、价值观,甚至就是一种美的生活方式。

中医人的责任与担当

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千百年来,无数中医人面对疫病和死亡的威胁,始终以仁慈之心,把解救患者的病痛放在第一位,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

今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仝小林院士、张伯礼院士、刘清泉院长,以及无数的中医人,他们义无反顾奔向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同疫情进行着殊死的战斗。他们夜以继日开展研究,与病魔赛跑,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出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配制出有效的中药汤剂,教授患者八段锦、导引术、太极拳等中医方法,提升正气。

他们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体现出中医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仁心”和“大爱”。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面对当前医学实践遭遇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坚持医学的“仁道”性质,让医学有“情”有“义”,才是应对诸多变化的精神利剑。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医人,更应该担负中医药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济齐路295号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250355